(南昌日报) 6月1日第04版 放飞老城复兴之梦 建设美丽幸福西湖
【信息时间:2018-06-01 阅读次数: 作者: 】
“实现了拆迁有功、改造有效、保留有力‘三个有’,发扬了千辛万苦、千言万语、千方百计‘三千精神’,体现了创造了业绩、创造了经验、创造了特色‘三个创造’,做到了制度化、程序化、阳光化‘三个化’……”旧改棚改从来都不是易事,房屋征迁更被称作“天下第一难”,面对发展空间受限、土地资源趋紧、百姓安居期盼,西湖区发扬“争第一、创唯一”的精神,把旧改棚改作为全区的第一民生、第一责任、第一品牌,通过有力举措,拓展了发展空间、提升了人居环境。
“没有拆,西湖区就没有发展空间,招商引资就难以落地,城区环境就难以改善,西湖区的服务业就难以转型升级。所以棚(旧)改房屋征迁是西湖区最大的民生工程,也是最大的发展工程,否则西湖区就有可能陷入‘老城衰退’。”西湖区委书记梅茂发如是说。2011年至今,西湖区共完成46个房屋征迁项目,征迁面积395.38万平方米、36349户,分别占全市四个主城区的26.13%、52.32%。其中,去年完成房屋征迁面积65.8万平方米、8312户,在去年全市棚改房屋征迁考评中,四项指标考核,西湖区两项第一,总分第一。
4月27日,西湖区2018年棚(旧)改房屋征迁动员大会召开,打响2018年棚(旧)改房屋征迁的第一仗。今年西湖区启动3个棚(旧)改项目,分为绳金塔11#地块、桃花南路周边、养济院周边、抚生路以西等4个片区,改造面积21.61万平方米,改造户数1552户。
□ 本报记者 庄艳
以人为本 快速推进棚改
对于住在棚户区的居民来说,告别“蜗居”,住进宽敞明亮的房子,是几代人的梦想。
今年,西湖区启动了桃花路(坝口巷周边)棚户区改造项目,占地面积66.69亩,涉及改造房屋面积8.8万平方米,约需补偿资金14.82亿元,难度大、时间紧、任务重。该项目是典型的城市棚户区,板壁房较多,房屋危旧,电线电缆老化严重,缺少消防通道,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脏、乱、差,存在极大的消防安全隐患。
为了让被征迁户充分了解征迁政策,西湖区提前安排各个单位干部组成宣讲团,走街串巷进行宣讲,向被征迁户宣传房屋征迁政策,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。
“多谢王大哥不厌其烦地为我家协调矛盾,才让房子这个影响我们兄弟几人感情的‘老大难’解决了。”在办理交验房手续后,养济院275号被征迁户的大儿子刘菊水感激地说道。
养济院275号被征迁户已故,留有家庭成员4户12人,被征迁房屋由刘菊水的二弟居住。由于4户家庭经济条件都很困难,对房产分配问题产生剧烈争执,甚至大打出手。桃源街道分团宣讲员王君了解情况后,多次上门入户进行调解,面对被征迁户的不理解,王君没有气馁、放弃,扎实做好“五清一档一志”调查摸底工作,找到问题症结,寻找关键点,耐心细致地做起了几家人的思想工作。就这样,一次、二次、三次……经过无数次谈心聊天,讲政策、算明账、听想法、讲亲情,5月11日,这一家人终于签订了调解协议,并顺利办理了交验房手续。
正是得益于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和真挚为民的朴实情怀,西湖区旧改棚改房屋征收工作快速推进。桃花路(坝口巷周边)棚户区改造项目于5月16日开始预签约,截至5月27日,已完成交房952户(其中预签约308户),完成率71.47%。
“旧改棚改征迁的顺利进行,得益于西湖区形成了一套系统、科学、有效的征迁机制与做法。”西湖区区长黄小燕表示,在西湖区旧改棚改征迁一线,没有特殊的领导、没有特殊的单位、没有特殊的干部,全区动员、全体上阵、全员有责,形成了“人人搞征迁、责任扛上肩”的强大合力。
房屋拆迁,拆的是房,迁的是家,动的是人。决不能蛮干,必须坚持“情理法”相融,精细操作。“五个三、三个五”工作法,是西湖区多年来征迁工作中提炼总结出的成熟经验,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好做法。西湖区坚持“阳光征迁、不与民争利、群众工作法”“三个原则”,实现“上门率、见面率、理解率”“三个100%”,发扬“厚着脸皮、磨破嘴皮、踏破脚皮”“三种作风”,弘扬“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攻坚、特别能奉献”“三种精神”,实行“公示内容与实际操作一致、征迁政策口径前后一致、实际补偿与补偿协议一致”“三个一致”;做到征收政策清、房屋情况清、社会关系清、主要诉求清、治安情况清“五个清楚”,实施执行阳光政策、坚持阳光操作、实施阳光监督、倡导阳光心态、实现阳光结果“五个阳光”,实现统一政策、统一口径、统一标准、统一流程、统一做法“五个统一”。
处理好 “拆、改、留”关系
西湖区是南昌的老城区,不少小区的房子都是上世纪90年代甚至更早以前兴建的,基础设施薄弱、人居环境差。近年来,在旧改棚改过程中,该区通过重新设计整合,创造性地利用原有环境,坚持改造一片、提升一片、繁华一片,正确处理好“拆、改、留”关系,带动整个社区的新生。
西湖区在做好“拆”的同时,加大了“改”的力度,不仅“穿衣戴帽”,而且从外到内,既美化“面子”,又夯实“里子”,通过补好短板,改好品质,推动老城区提质升级,极大提升了老百姓的获得感。
在旧城改造的热潮中,西湖区的老旧小区——兴柴北苑社区展现出别样风采。经过7个多月的改造,该社区一改以往“暮气沉沉”的形象,不仅成为全市首个零发案智慧标杆社区,更成为了全市老旧小区改造的样本,小区楼房“披”上了红灰相间的外墙,给人一种历史感;多个休闲广场安装了公共休闲座椅,让居民能聚集在一起闲聊休憩。“到我这岁数了还能享受这么好的环境,太幸福了……”75岁的居民熊大爷乐呵呵地说。
里洲社区的熊立红,修鞋修了20多年,现在依然修鞋,可心情不一样了。“以前都在外摆摊,成天风吹日晒的。”后来,里洲社区打造了个“邻里互助中心”,熊立红就搬了进去,从此再也不用四处“流浪”。
里洲社区也是南昌老社区,为改善老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,2015年,西湖区开始对里洲社区进行改造,从地下改造社区管网,地上修缮房屋,到空中清理网线,对小区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改造。改造后的里洲社区,不仅生活环境美化了,居民的生活品质也进一步得到提升。
“老城复兴不是大拆大建,而是尊重城市肌理上的功能再造与提升。”梅茂发介绍,要重视老城区的文化传承,西湖区改造了一批老旧社区,一方面引进专业的公司实行物业化管理,同时改善老社区的基础设施,合理配置资源,从软硬环境上着手,为百姓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。通过“综合改造、提质升级”实现城市更新,西湖区成功打造出里洲慢生活街区、兴柴北苑工业文化主题街区、绳金塔历史文化美食街等。
“一座城市最重要的,是其文化的传承。我们西湖区在棚户区改造方面,不是简单地拆与建的关系,而是在拆旧建新中传承历史文脉。”西湖区委常委刘海祥称,征迁之前先探文物,这已是西湖的不成文规定。万寿宫街区棚改,所有老建筑全部保留下来,拆完之后,再由专业的设计部门保留街巷格局,按照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,修旧如旧。
2013年,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正式启动。而在启动之前,经过近三年时间,才完成街区范围的文物勘探。针对勘探、发掘出的文物情况,分别采取原地修缮,异地保护复建、保留等办法。一些价值高的老建筑,还申请成为省级文化保护遗产。
走进正在建设中的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,呈现出一派古典传统的赣民居风格,“这也将作为全市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样板。”
据介绍,西湖区注重守护城市记忆,传承历史文脉,正加快推进绳金塔商业特色街二期工程、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、三眼井历史风貌区等项目建设,在旧城改造中传承历史、延续文明,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,奋力打造宜居西湖、幸福西湖。
压实责任 担当实干攻坚克难
作为全市棚(旧)改的“主战场”,西湖区棚(旧)改项目涉征人数之多,覆盖范围之广,在南昌史无前例,甚至在全省也创下多个记录。然而,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,西湖区就完成了85.5万平方米、惠及9304户的“超常任务”。
速度之快,让人为之一振。阳光征收敲开百姓家门,便民举措打开群众心房。除了这些,还看到了西湖人敢于创新的智慧。试水“预签约”、启动首例司法强拆,西湖区做足创新文章,出新招、实招、硬招……打破传统模式,勇于创新,一系列亮点纷呈的征收模式,获得了群众的认可,让签约效率大大提高。
“实行提前交房预签约制度,不仅让政府加快了征迁进程,更防止了百姓利益缩水。”西湖区旧改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、区房管局局长胡海说。
以往,征收工作老百姓往往产生政府“要我改”的被动心理和抵触情绪,为了补偿利益最大化而常常抱团对抗,甚至成为“钉子户”。去年4月27日,西湖区依法依规对象山南路棚(旧)改项目李氏三兄弟的房屋,开创了全省首例司法强拆,取得较好效果。
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朝阳新城片区基础设施不完善、水生态环境较差等问题,2016年11月,西湖区启动了朝阳水系周边整治工程拆违工作。此次整治工程需拆除违法建筑共128套、总面积1.44万平方米。去年6月30日17时,最后一户住户交房后,西湖区迅速组织人员进行清场,该工程拆违工作完成。
为做好拆违工作,西湖区组建了三个专项工作组,明确了三条底线,制定了三种方案,按照“三个三”的工作思路,坚持每天24点召开专题调度会议。“区里还组建了政策宣讲分团,共安排9个单位300余名宣讲员上门入户进行宣讲,并通过‘一对一’精准政策宣讲、发送安置政策短信等方式,宣讲各项政策,众志成城、攻坚克难、担当实干,一举啃下朝阳水系周边整治工程的‘硬骨头’。”西湖区副区长、朝阳水系周边整治工程指挥长郭保庚说。
同时,在朝阳水系周边整治工程拆违工作中,该区还实行各单位主要领导挂帅,一线到场指挥、一线统筹调度、一线解决问题,严格实行“一个方案管到底、一个标准评到底、一把尺子量到底、一个算盘算到底”制度。


(南昌日报) 6月1日第04版 放飞老城复兴之梦 建设美丽幸福西湖
【信息时间:2018-06-01 阅读次数: 作者:区委宣传部 】
“实现了拆迁有功、改造有效、保留有力‘三个有’,发扬了千辛万苦、千言万语、千方百计‘三千精神’,体现了创造了业绩、创造了经验、创造了特色‘三个创造’,做到了制度化、程序化、阳光化‘三个化’……”旧改棚改从来都不是易事,房屋征迁更被称作“天下第一难”,面对发展空间受限、土地资源趋紧、百姓安居期盼,西湖区发扬“争第一、创唯一”的精神,把旧改棚改作为全区的第一民生、第一责任、第一品牌,通过有力举措,拓展了发展空间、提升了人居环境。
“没有拆,西湖区就没有发展空间,招商引资就难以落地,城区环境就难以改善,西湖区的服务业就难以转型升级。所以棚(旧)改房屋征迁是西湖区最大的民生工程,也是最大的发展工程,否则西湖区就有可能陷入‘老城衰退’。”西湖区委书记梅茂发如是说。2011年至今,西湖区共完成46个房屋征迁项目,征迁面积395.38万平方米、36349户,分别占全市四个主城区的26.13%、52.32%。其中,去年完成房屋征迁面积65.8万平方米、8312户,在去年全市棚改房屋征迁考评中,四项指标考核,西湖区两项第一,总分第一。
4月27日,西湖区2018年棚(旧)改房屋征迁动员大会召开,打响2018年棚(旧)改房屋征迁的第一仗。今年西湖区启动3个棚(旧)改项目,分为绳金塔11#地块、桃花南路周边、养济院周边、抚生路以西等4个片区,改造面积21.61万平方米,改造户数1552户。
□ 本报记者 庄艳
以人为本 快速推进棚改
对于住在棚户区的居民来说,告别“蜗居”,住进宽敞明亮的房子,是几代人的梦想。
今年,西湖区启动了桃花路(坝口巷周边)棚户区改造项目,占地面积66.69亩,涉及改造房屋面积8.8万平方米,约需补偿资金14.82亿元,难度大、时间紧、任务重。该项目是典型的城市棚户区,板壁房较多,房屋危旧,电线电缆老化严重,缺少消防通道,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脏、乱、差,存在极大的消防安全隐患。
为了让被征迁户充分了解征迁政策,西湖区提前安排各个单位干部组成宣讲团,走街串巷进行宣讲,向被征迁户宣传房屋征迁政策,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。
“多谢王大哥不厌其烦地为我家协调矛盾,才让房子这个影响我们兄弟几人感情的‘老大难’解决了。”在办理交验房手续后,养济院275号被征迁户的大儿子刘菊水感激地说道。
养济院275号被征迁户已故,留有家庭成员4户12人,被征迁房屋由刘菊水的二弟居住。由于4户家庭经济条件都很困难,对房产分配问题产生剧烈争执,甚至大打出手。桃源街道分团宣讲员王君了解情况后,多次上门入户进行调解,面对被征迁户的不理解,王君没有气馁、放弃,扎实做好“五清一档一志”调查摸底工作,找到问题症结,寻找关键点,耐心细致地做起了几家人的思想工作。就这样,一次、二次、三次……经过无数次谈心聊天,讲政策、算明账、听想法、讲亲情,5月11日,这一家人终于签订了调解协议,并顺利办理了交验房手续。
正是得益于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和真挚为民的朴实情怀,西湖区旧改棚改房屋征收工作快速推进。桃花路(坝口巷周边)棚户区改造项目于5月16日开始预签约,截至5月27日,已完成交房952户(其中预签约308户),完成率71.47%。
“旧改棚改征迁的顺利进行,得益于西湖区形成了一套系统、科学、有效的征迁机制与做法。”西湖区区长黄小燕表示,在西湖区旧改棚改征迁一线,没有特殊的领导、没有特殊的单位、没有特殊的干部,全区动员、全体上阵、全员有责,形成了“人人搞征迁、责任扛上肩”的强大合力。
房屋拆迁,拆的是房,迁的是家,动的是人。决不能蛮干,必须坚持“情理法”相融,精细操作。“五个三、三个五”工作法,是西湖区多年来征迁工作中提炼总结出的成熟经验,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好做法。西湖区坚持“阳光征迁、不与民争利、群众工作法”“三个原则”,实现“上门率、见面率、理解率”“三个100%”,发扬“厚着脸皮、磨破嘴皮、踏破脚皮”“三种作风”,弘扬“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攻坚、特别能奉献”“三种精神”,实行“公示内容与实际操作一致、征迁政策口径前后一致、实际补偿与补偿协议一致”“三个一致”;做到征收政策清、房屋情况清、社会关系清、主要诉求清、治安情况清“五个清楚”,实施执行阳光政策、坚持阳光操作、实施阳光监督、倡导阳光心态、实现阳光结果“五个阳光”,实现统一政策、统一口径、统一标准、统一流程、统一做法“五个统一”。
处理好 “拆、改、留”关系
西湖区是南昌的老城区,不少小区的房子都是上世纪90年代甚至更早以前兴建的,基础设施薄弱、人居环境差。近年来,在旧改棚改过程中,该区通过重新设计整合,创造性地利用原有环境,坚持改造一片、提升一片、繁华一片,正确处理好“拆、改、留”关系,带动整个社区的新生。
西湖区在做好“拆”的同时,加大了“改”的力度,不仅“穿衣戴帽”,而且从外到内,既美化“面子”,又夯实“里子”,通过补好短板,改好品质,推动老城区提质升级,极大提升了老百姓的获得感。
在旧城改造的热潮中,西湖区的老旧小区——兴柴北苑社区展现出别样风采。经过7个多月的改造,该社区一改以往“暮气沉沉”的形象,不仅成为全市首个零发案智慧标杆社区,更成为了全市老旧小区改造的样本,小区楼房“披”上了红灰相间的外墙,给人一种历史感;多个休闲广场安装了公共休闲座椅,让居民能聚集在一起闲聊休憩。“到我这岁数了还能享受这么好的环境,太幸福了……”75岁的居民熊大爷乐呵呵地说。
里洲社区的熊立红,修鞋修了20多年,现在依然修鞋,可心情不一样了。“以前都在外摆摊,成天风吹日晒的。”后来,里洲社区打造了个“邻里互助中心”,熊立红就搬了进去,从此再也不用四处“流浪”。
里洲社区也是南昌老社区,为改善老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,2015年,西湖区开始对里洲社区进行改造,从地下改造社区管网,地上修缮房屋,到空中清理网线,对小区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改造。改造后的里洲社区,不仅生活环境美化了,居民的生活品质也进一步得到提升。
“老城复兴不是大拆大建,而是尊重城市肌理上的功能再造与提升。”梅茂发介绍,要重视老城区的文化传承,西湖区改造了一批老旧社区,一方面引进专业的公司实行物业化管理,同时改善老社区的基础设施,合理配置资源,从软硬环境上着手,为百姓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。通过“综合改造、提质升级”实现城市更新,西湖区成功打造出里洲慢生活街区、兴柴北苑工业文化主题街区、绳金塔历史文化美食街等。
“一座城市最重要的,是其文化的传承。我们西湖区在棚户区改造方面,不是简单地拆与建的关系,而是在拆旧建新中传承历史文脉。”西湖区委常委刘海祥称,征迁之前先探文物,这已是西湖的不成文规定。万寿宫街区棚改,所有老建筑全部保留下来,拆完之后,再由专业的设计部门保留街巷格局,按照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,修旧如旧。
2013年,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正式启动。而在启动之前,经过近三年时间,才完成街区范围的文物勘探。针对勘探、发掘出的文物情况,分别采取原地修缮,异地保护复建、保留等办法。一些价值高的老建筑,还申请成为省级文化保护遗产。
走进正在建设中的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,呈现出一派古典传统的赣民居风格,“这也将作为全市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样板。”
据介绍,西湖区注重守护城市记忆,传承历史文脉,正加快推进绳金塔商业特色街二期工程、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、三眼井历史风貌区等项目建设,在旧城改造中传承历史、延续文明,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,奋力打造宜居西湖、幸福西湖。
压实责任 担当实干攻坚克难
作为全市棚(旧)改的“主战场”,西湖区棚(旧)改项目涉征人数之多,覆盖范围之广,在南昌史无前例,甚至在全省也创下多个记录。然而,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,西湖区就完成了85.5万平方米、惠及9304户的“超常任务”。
速度之快,让人为之一振。阳光征收敲开百姓家门,便民举措打开群众心房。除了这些,还看到了西湖人敢于创新的智慧。试水“预签约”、启动首例司法强拆,西湖区做足创新文章,出新招、实招、硬招……打破传统模式,勇于创新,一系列亮点纷呈的征收模式,获得了群众的认可,让签约效率大大提高。
“实行提前交房预签约制度,不仅让政府加快了征迁进程,更防止了百姓利益缩水。”西湖区旧改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、区房管局局长胡海说。
以往,征收工作老百姓往往产生政府“要我改”的被动心理和抵触情绪,为了补偿利益最大化而常常抱团对抗,甚至成为“钉子户”。去年4月27日,西湖区依法依规对象山南路棚(旧)改项目李氏三兄弟的房屋,开创了全省首例司法强拆,取得较好效果。
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朝阳新城片区基础设施不完善、水生态环境较差等问题,2016年11月,西湖区启动了朝阳水系周边整治工程拆违工作。此次整治工程需拆除违法建筑共128套、总面积1.44万平方米。去年6月30日17时,最后一户住户交房后,西湖区迅速组织人员进行清场,该工程拆违工作完成。
为做好拆违工作,西湖区组建了三个专项工作组,明确了三条底线,制定了三种方案,按照“三个三”的工作思路,坚持每天24点召开专题调度会议。“区里还组建了政策宣讲分团,共安排9个单位300余名宣讲员上门入户进行宣讲,并通过‘一对一’精准政策宣讲、发送安置政策短信等方式,宣讲各项政策,众志成城、攻坚克难、担当实干,一举啃下朝阳水系周边整治工程的‘硬骨头’。”西湖区副区长、朝阳水系周边整治工程指挥长郭保庚说。
同时,在朝阳水系周边整治工程拆违工作中,该区还实行各单位主要领导挂帅,一线到场指挥、一线统筹调度、一线解决问题,严格实行“一个方案管到底、一个标准评到底、一把尺子量到底、一个算盘算到底”制度。